湖北日報訊 記者 胡祥修 通桃園婚禮佈置訊員 王俐伶 萬東方
  編者按 以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剛剛發佈網站優化的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。監利縣是我省唯一的“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範區”,近年來,該縣改革創新,應對城鎮化給農業帶來的新挑戰,在培養職業農民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、推動農業轉型方面,作出了有益探索。
  2300年前,楚人屈原上下求索發出“天問”,問詞切切,抒發詩人熾熱情懷。在工業化、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新時代,農村發生嬗變,農村空心化、農戶兼業化、農民老齡化給農業帶來新挑戰,人抗癌食物排行們不由產生“明天誰來種地”的擔憂,我們不妨稱之為“地問 ”。
  誰來種地?該由誰種地?應該怎樣種地?監利縣化挑戰為機遇,著力破解“地問”,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。2013年,該縣糧食總產達2關鍵字排名9.5億斤,比2012年增加2.3億斤,實現“十連增”,總產居全省第一。
  一解誰來種地
  ——創造條件吸引年輕信用貸款人務農
  “老家在分鹽鎮,大學畢業快三年了,農民不像農民,農民工不像農民工,不如回去做個堂堂正正的農民!親們給個看法!”“做個農場主吧,眼下最有錢的就是農場主……”
  這是轉自百度“監利吧”的兩個跟帖。回鄉種田想法在當下監利年輕人中頗有“市場”。
  華科大碩士劉應文2012年回到家鄉,在黃歇口鎮牽頭組建大發農機合作社,投資500萬元建育秧工廠,還流入土地1000畝,辦起雙季稻示範基地。“你有工作,我也有工作,而且我的工作不比你的差!”合作社社員、吳橋村的吳剛在QQ上與好友“弔胃口”。26歲的吳剛種糧150畝,帶頭機插秧,去年畝產比周圍農戶高出80多斤,每畝成本低100元。
  縣委書記董新發說,把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,增強農村、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後繼乏人的問題。
  近年來,監利縣已先後建成15個新型農村社區,花園般的環境,讓縣城人也為之羡慕。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與機械作業普及,讓農業生產不再“苦、臟、累”。
  職能部門開展針對性培訓,讓青年農民掌握實用技術與創業知識,能從農業經營中獲得理想收益。2013年,全縣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00多人。
  二解由誰種地
  ——讓會種地的人多種地
  外出的,安心打工。在家的,把地種好。
  周老嘴鎮大李村李方喜,前些年,一直在家裡種著9畝地,每畝地凈賺不到400元。後來,他把地租給了同村的種糧能手李方福,到浙江義烏做小生意,年收入近20萬元,家裡蓋了小樓房。
  李方福,以每畝每年400元的租金,連片租種了李方喜等12家農戶的200多畝地,他種雙季稻年年高產,把每畝地的收益提高到年1500元以上,成了種糧致富的典型。
  為解決農業兼業化、老齡化,土地粗放經營的問題,監利大力推進土地流轉,讓不願種地的人坐享地租,讓會種地的人多種地。2013年全縣耕地經營權市場化流轉率達到32%,大大高於全省平均水平。
  為支持土地向大戶適度集中,縣裡出台了土地流轉補貼政策,此外還實行項目跟進:土地流轉到哪裡,農田整治項目就跟進到哪裡。
  全縣家庭農場、專業大戶發展到6100個,規模經營讓一部分人富起來。縣長黃鎮說,土地流轉解決了“種地效益低”的難題,對推廣農業科技、提升機械化水平、轉移農村勞動力等,也起到了促進作用。
  三解怎樣種地
  ——推進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
  縣農業局局長李家模說:“春耕時節,從留守婦女當中請插秧工,每人每天工錢高達200多元。解決請工難,機械化是必然之路!”
  監利以工廠化育秧為突破口,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。縣裡“以獎代補”,鼓勵市場主體建育秧工廠,去年共帶動民間資本投資6000多萬元,新建育秧工廠11個,輻射帶動機插秧面積達到120萬畝。2013年全縣農業機械化率達75%。
  目前,監利各類專業合作社達到496家。這些合作社提供從生產到品牌營銷的產前、產中、產後服務。
  合作社代耕服務促進了規模經營。毛市鎮柘福村種糧大戶冉高祿說,現在種一兩百畝田很輕鬆。育秧、插秧、耕整、打藥、收割,這些環節都可外包,農戶自己只需管理肥水。需要什麼,一個電話搞定。稻穗熟了,可請農機合作社來田間估產包收,直接賣穗子,現場得錢,割啊曬啊賣啊都不操心了。
  而監利福娃集團等糧食加工企業,則採取企業+合作社+農戶的模式,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訂單收購,既保證了稻米品質,又增加了農民收入。
  (原標題:監利解“地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37isifq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