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買賣被曝光多年,曾有報告指出,中國的論文買賣交易已達10億元規模。不過記者近來發現,論文買賣交易用途除了人所共知的評職稱外,也開始延伸到高校的學生中。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,不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鉤,而且,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、出國等“門檻”時,論文被“異化”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。本為鼓勵學生科研的這些政策,卻成為中介圈錢的工具。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,不問優劣,中介張口要價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費,而一份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起步價竟達2萬元。(10月27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論文買賣一般存在於有評職稱需要的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中,因為職稱與工資待遇等直接掛鉤。為了評職稱,為了加工資,為了提高待遇,不少教師便走捷徑,從市場上買賣論文。這當然是極不道德的,嚴重違反了學術道德規範,與教師為人師表的角色要求不相稱。而學生為什麼會買賣論文?因為論文是否過關,將影響順利畢業。特別是一些高校將學生髮論文的情況納入獎學金、保研、出國等評比考察條件,更是與學生切身利益捆綁在了一起。重利之下,誘惑難擋,於是有了蠢蠢欲動者,有了以身試法冒險一搏者。
  其實,將學生論文情況與獎學金、保研、出國等聯繫在一起,成為評比考察條件,也並無不妥,因為科學研究也是大學生學習的任務之一,論文是學生學習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。在評定獎學金、保研、出國資格時,對學生的論文(科研)進行考察,甚至量化計分,確有必要,可以鼓勵大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和研究上,鍛煉和提高研究能力、創新能力,培養創新型人才、高素質人才。
  筆者認為,高校激勵政策出台後,一些學生為利所動,見利忘義,違反學術道德原則,去找中介買賣論文,最有可能是論文審查出了問題,形同虛設。審查學生論文可能只看發表刊物及刊物影響力,卻沒有或很少對論文內容本身進行實質性審查。高校審查學生論文,以形式審查代替實質審查,降低了學生投機風險,可以順利獲得高額獎學金,或者擁有保研、出國資格。低成本,高回報,有利可圖,這樣的好事誰不想乾?
  大學生買賣論文,儘管學生違背了誠信做人原則,違反了學術道德規範,但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應歸咎於高校,歸咎於高校論文評審機構、論文評審老師(包括論文指導老師)。試想一下:如果我們對學生論文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審查把關,借助檢測軟件等工具審查論文的原創性,學生買來的論文還能逃過評審這一關嗎?還能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嗎?
  綜上所述,學生之所以願意出高價買論文買版面,是因為論文審查虛無,是審查出了問題。所以,為防止學生買賣論文糊弄學校和老師,套取獎學金、保研、出國等資格,必須嚴格論文審查把關,重實質審查,輕形式審查。並對違規學生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和嚴厲紀律處分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,真正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。
  文/劉運喜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大學生買論文直指論文審查虛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37isifq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